植牙偶感(一)20250226

我個人學習植牙的歷程比較不一樣,是先從自體骨移植開始,所以有補骨需求時一律取自體骨,常常需要取到Chin或Ramus,會有第二個傷口——Donor Site。

患者會有兩個傷口,trauma比較大,通常也比較腫,這也是自體骨最主要的缺點。

接下來才是學習GBR,一開始只會用e-PTFE membrane,當然是摔得鼻青臉腫,有處理不完的complications。

之後才學會用Resorbable membrane,其實合成的可吸收membrane問題也不少,直到Collagen membrane,complication的量才降下來,或者明確地說,即使傷口爆開,Collagen會自行吸收,所以感染機會也小很多。

歷史總是不斷不斷重演,曾幾何時“自體骨移植”各種術式又捲土重來,從Khoury(最早期,當時未成主流),到BBA。

不知道是現在患者耐受性較好,還是植牙大師們的的說服功力較好,似乎群眾的接受度比從前高,抑或者是在下顎後牙可以將Donor site及Recipient site兩個傷口合而為一,患者不覺得有兩個傷口。

BBA相比於取Bone Block,取的量較少,比較安全,術式似乎也比較簡單。

當然每種術式一定有它困難的細節,要做得好,說簡單也都不簡單。做了才能掌握它的眉眉角角。

另外就是我們最懼怕的,自體骨移植之後;不可預期的骨吸收,不知道還會不會是個issue?

以上純為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。

相連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